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为您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
“人生富贵如同瞬间,唯有声名与荣耀永存。”
邵逸夫,于90岁再婚,107岁离世,他的人生历程已超越了无数人。他的辉煌成就在于他所取得的无数荣誉和称号,这使得他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中华文化历史中一道瑰丽的风景线。
作为电影行业的杰出人物,邵逸夫的电影生涯长达86年,他以非凡的智慧和远见,建立了邵氏兄弟和TVB影视帝国,几乎垄断了香港的影坛近四十年,旗下出品了近千部影视作品,同时培养了多数在亚洲拥有巨大影响力的艺人,包括四大天王等。
展开剩余93%作为慈善家,他一生捐款高达100亿港元,建立了三万多栋逸夫楼,从教学楼到医疗中心,他的足迹遍布于全国31个省市区。
邵逸夫的一生,可谓传奇。作为一个兼具“吝啬”与慷慨的复杂人物,他的名字随着每一栋遍布全国的逸夫楼,深植于每一个学子的心中。
在那些熟悉的楼宇中,那个不熟悉的“逸”字也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为什么不论是新楼还是老楼,有些逸夫楼的“逸”字却显得少了一点,其中隐含着怎样的秘密呢?
邵逸夫生于1907年,原名邵仁楞,家中排行第六,因此被称为“六叔”。他的祖籍为宁波镇海,属于传统的商业世家。在近代中国商业史上,宁波帮是极其庞大的商帮,遍布全国,素有“无宁不成市”的美誉。
在19世纪末,一批宁波商人涌入了刚刚开放的上海,他们在金融、贸易与航运等领域崭露头角。邵逸夫的父亲邵玉轩也抓住了这一机遇,全家迁往上海,创办了一家名为“锦泰昌”的颜料行,经营各种漂染生意,这使得他们迅速积累了可观的财富,为儿子邵逸夫等日后的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这座新奇与开放的城市,邵玉轩既秉承传统的商帮经营理念,又积极吸收新式的洋派商业智慧,父子相传,邵家的二代们在这两种思想的融合上做得极为优秀。因此,邵逸夫的身上既有务实、俭朴的商人特质,也不乏进取创新的精神,这些特质贯穿了他整个人生与事业的发展历程。
192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邵玉轩买下了一个因破产而无法经营的小舞台剧院,并将其改名为“笑舞台”,此举正式开始了邵氏家族的电影事业。
虽然邵逸夫在大学毕业后与父亲一起进入商界,却对尔虞我诈的商场并不感兴趣,他更加倾心于笑舞台,为各种文明戏编排内容,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警示世人。
随着上海不断涌现出各种明星影片公司,文明戏逐渐失去关注度,邵醉翁便开始谋划创造自己的电影公司。1925年,怀揣电影梦的邵醉翁以笑舞台的文明戏作为基础,投资1万银元创建了如今影史上颇具盛名的“天一影业”,从导演到编剧、发行全由家族成员担任。
那时的邵逸夫还在读中学,他不仅包揽了“伙计”的角色,还参与摄影、编剧及导演等制作环节,成为了大哥最得力的助手。四兄弟心手相连,成功推出了《女侠李飞飞》《梁祝痛史》等多部受欢迎的黄梅调古装片,迅速占领了上海电影市场,赢得了观众的喜爱。然而,这也引起了上海其他电影巨头的忌惮,正值巅峰的“天一影业”很快就遭到六家影视公司的联合围攻,只得前往南洋发展。
邵氏兄弟刚到新加坡,因没有自己的发行网络,只得背着器材在南洋各地放映影片,这样的苦日子过了整整四年,直到1930年“邵氏兄弟公司”的成立,他们才拥有了自己的剧院。
事业虽然起步,却遭遇了美国经济危机的冲击,刚刚二十出头的邵逸夫痛心不已,毅然决然前往美国学习拍摄有声电影,并发行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成为中国影史上的第一人,邵氏也逐渐在东南亚影坛崛起。
1941年底,日军入侵东南亚,邵氏影业几乎遭到重创,但邵逸夫没有就此放弃,他在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已经年过五十,在香港相继创立邵氏兄弟公司与TVB,开启了他辉煌的电影大亨之路。
当然,没有谁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为了实现自己的电影梦想,邵逸夫在少年时就在片场忙碌,青年时期则为梦想在南洋拼搏了三十年,到了五十岁,他选择重振旗鼓,不屈不挠,一次又一次地崛起,铸就了自己的光影传奇。
身为商人,他以商人的目光追求最大利益,对影视制作的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尤其在成本控制和人才管理方面严苛至极,甚至成为了“抠门”的代名词。
在用人方面,邵逸夫始终坚持“头等人才,三等职务,特等权利”的原则,牢牢掌握公司实权,以避免旗下干将权力过大,形成威胁。然而,这也给公司的未来发展埋下隐患。
曾是记者的邹文怀,在担任宣传主任期间管理公司各种事务,为邵氏打造了风靡影坛的黄梅调与武侠片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所能担任的职务却依旧局限于“副总经理”,随时都有可能被老板踢走。
随着在邵氏这样家族企业中,邹文怀意识到自己再难进一步发展,更别说成为股东或老板,听闻邵逸夫的新任女友方逸华的进驻后,他的出走决心被彻底点燃,还带走了一批自己的团队。
于是,后来声名鹊起的嘉禾电影应运而生,在邵氏那近乎苛刻的薪酬制度下,成功吸引并打造了一批影坛巨星:功夫巨星李小龙、功夫喜剧大师成龙、以及柏林影后张曼玉等,嘉禾的崛起在邵氏独占的香港娱乐圈开辟了新天地。
实际上,在邵氏登上香港电影王座之前,电懋原本是能够与邵氏抗衡的,但意外的悲剧降临得如此猝不及防。1964年6月20日,一架飞往大陆的航班被劫持,最终发生空难,所有乘客全部遇难,被称为电懋的董事及高层,尤其是老板陆运涛也在其中。自此之后,电懋便一蹶不振,再也无法与邵氏竞争。
当年“邵氏明星,如织天上星”,但许多明星仅仅是公司流水线上的一颗小螺丝钉,在拍片与薪酬方面几乎没有任何话语权。
在邵氏开办的南国实验剧团,学员每月仅有50元的津贴,毕业后通过考核只能与邵氏签订长达八年的合约,所获薪水也不过每月200港元,不会说国语的学员,每月薪水只有150港元。
即便如此,南国实验剧团仍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报考,郑佩佩、胡燕妮等众多明星均出自其中。
因此,民众在街头很少能碰到明星,因为片酬过低,他们多数只能住在公司,外出也被禁止搭乘电车或出租车,以免影响公司的形象。而每逢宴会或活动时,他们只能向服装部借衣服,以保持体面。
不仅演员如此,导演们的日子也不好过,拍摄强度极高,一切都朝着业绩看齐。
正如演员田丰所言:“导演拍的电影一旦卖座,六叔请人到家中吃饭的通知就来了,但三天后若不赚钱,见到你就像不见一样。”
自视为生意人的邵逸夫,从来没有掩盖自己“向钱看”的经营理念,邵氏预算上所称的“永远砍一半”迅速流传开来。
尽管可以称得上艺术的电影制作让邵逸夫成为了可快速批量生产的“商品”,但这并不意味着邵氏的电影缺乏艺术性与观赏价值,《梁山伯与祝英台》《大醉侠》《天下第一拳》等依然是影迷心中的经典之作。“邵氏出品,必属佳片”的口号深入人心。
“六叔古寒,天下皆知。”
邵逸夫的“抠门”为大家所见,但他慷慨的胸怀也震撼了许多人。尽管他没有亲自教授知识,也未曾在医学上救死扶伤,但他的名字依然深深藏在无数学子的心中。
众所周知,富豪进行慈善并非新鲜事,但邵逸夫的捐赠足迹却跨越南方到北国,东海到西海,覆盖了整个九州,建立了无数逸夫楼,这是一桩不可思议的事情。那么,这位“抠门”的大亨为何愿意如此慷慨地进行捐赠呢?
1972年,邵逸夫刚满66岁,在迷信文化中,这被视作人生的一道坎。于是,他请来风水大师李迪,听从建议开始他的慈善之路。
当时,邵逸夫的慈善之路与一般富豪起步并无差别,他非常关注教育的捐助,先后在香港进行了多次较大规模的捐赠,包括50万港币用于“苏浙公学”建设图书馆,之后又增资100万港币用于扩建宿舍,以及于1977年捐赠600万港币兴建“香港艺术中心”。
这一系列的捐助让邵逸夫在香港的名声逐渐好转,然而“抠门”的名号并未完全撇清。
生老病死,自是常事,但至亲离去却让人倍感难以承受。
在1983年,邵逸夫的三哥邵山客中风,成为植物人,76岁的邵逸夫站在病床前,看着曾经叱诧风云的哥哥如今显得如此毫无生气,他感受到一种深刻的痛楚,心中五味杂陈,这一切也让他思考起自己和他人关系的意义。
面对三哥沉重的病痛,犹如一记重锤击打在邵逸夫的心上,心中那颗名为慈善的种子终于突破了层层束缚,开始茁壮生长。在1985年之后,邵逸夫开始不断加大慈善捐赠的力度,特别针对急需教育资金的内地,逐渐捐建了600所大中小学,并为家乡宁波进行了三轮捐款。
在慈善事务上,邵逸夫表现得如同经营自己的企业一样认真负责。他组建了专业团队,深入调查走访,以确保将资金分配至最需要的地方。
20世纪90年代,尽管已步入八十高龄,邵逸夫依旧亲自前往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与贫寒的青海高原,走访那些亟需帮助的地区,不断扩展邵氏基金的捐助范围。
对于那些教育条件不足的山区、需要先进教育城市的地区,乃至于无法避免的天灾,邵逸夫始终未曾缺席。
在他辉煌的一生中,建立了超过六千个慈善项目,从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到医疗中心,无不留下了他的足迹,直到在邵逸夫去世前一年发生的雅安地震中,我们仍能发现他的身影。
那一座座逸夫楼中,传来了无数代学子的读书声,年轻的面庞从这里走出,又不断涌现,他们在清洁的教室中安心学习,免受风雨侵袭。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邵逸夫以其卓越的慷慨,保护了一批又一批学子茁壮成长,虽然他未曾站上三尺讲台,却对中华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虽然这位传奇人物已然离世,但“逸夫星”仍在星空中璀璨闪耀。
2014年1月,邵逸夫仙逝,享年107岁,三万多栋“逸夫楼”从此再无楼主。为了向这位伟大的慈善家致敬,全国掀起了一场“随手拍逸夫楼”的活动。在网友们上传的照片中,细心的人发现了微妙的不同:有些逸夫楼的“逸”字少了一点,而且新旧逸夫楼均存在这一特征。
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呢?
原来,“逸”字少一点,表明这栋逸夫楼并非邵氏基金全额捐建,唯独那些邵氏基金全额捐建的逸夫楼,才是完整的字。
在邵逸夫看来,既然这楼并不是他全款捐建,自然不应独揽这一切功劳。尽管地方政府和相关组织未必在意,但这一点的拒绝接受正是他为人处世的原则,增加了这种“逸”字少一点的妥协方式。
从这小小的“逸”字中,我们能够领悟到邵逸夫谦逊与谨慎的为人智慧,与他学生时代所受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
不仅如此,这一点从他的家训中也可以一窥。
1997年,已年90的邵逸夫再婚,娶了62岁的方逸华,这给陪伴自己多年的红颜知己一个正式的身份。
在结婚之前,为了避免子女间因财产而引发纠纷,他提前立下了遗嘱。
他和前妻黄美珍一共生育了两子两女,长年交给三哥在新加坡抚养。大儿子绍维铭和次子邵维钟曾担任邵氏公司董事,但在方逸华于1981年加入董事局后,两人于次年也纷纷退任,而两个女儿则长期居住新加坡,因此也就导致邵逸夫的事业并无后继者继续承接。
面对这样的局面,邵逸夫在妥善安排好妻子的未来之后,毅然决定将影视王国的股权转化为现金,投资于慈善信托基金,这样既能保障子女的基本生活,又能避免家庭财富的争夺,继续他的慈善事业。
坦诚来说,将自己辛苦创建的家业一笔勾销,邵逸夫内心恐怕并不平静,然“家可传,业难传”之理他深知,尽管面对现实困境,邵逸夫仍然清醒地作出了最合适的选择,以极其体面的方式告别曾经的荣耀,避免了后继传承中的纠纷与非议。
邵逸夫的人生虽然结束,但他的名字却永远不会淡去。他的传奇电影生涯,以及令人铭记的慈善事业将会被世人一直传颂,“邵逸夫”这三个字,已铭刻在华人的影史与慈善史上成为一座丰碑。真正的生命意义在于,不是简单的死亡,而是如何在世间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曾经历过无数短暂却绚烂的生命,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书写了流传千古的辉煌事迹,进而成为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永恒存在。随着人类历史的传承,这些人的故事将永远被铭记。
参考文献:
[1] 赵卫防.百年逸夫的历史贡献[J].当代电影,2014(05):18-24.
[2] 位一.邵逸夫 百年传奇人生[J].光彩,2014(02):16-17.
[3] 魏君子.邵逸夫影坛得失奇录[J].全国新书目,2010(19):27-29.
[4] 凌德.邵逸夫的慷慨和吝啬 他热心慈善,建立了影视帝国,但也饱受非议[J].环球人物,2014(02):74-76.
[5] 本刊编辑.最完美生意人邵逸夫[J].商周刊,2014(Z1):84-87.
[6] 张祖群.个人史与影视史的重合:缅邵逸夫先生[J].电影评介,2014(01):1-6.DOI:10.16583/j.cnki.52-1014/j.2014.01.009.
[7] 武云溥.邵逸夫“六叔”的电影王国[J].国家人文历史 2014.02.01
发布于:天津市冠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