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洞庭波涌处,山水入画来。近年来,湖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深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在洞庭湖区域保护修复和历史遗留矿山、生产矿山生态修复以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为全面总结生态修复的“湖湘经验”,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湖南故事”,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省财政厅开展第三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评选,遴选了一批具有湖南特色的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即日起,“湖南自然资源”推出【洞庭波涌 山水“塑”颜】专栏,专题推介系列典型案例,敬请关注。
安化县作为雪峰山余脉的组成部分,历史上因村镇小煤矿粗放式开采导致生态功能退化严重,遗留的55处废弃矿山共68.61公顷,引发了水土流失、土地荒废、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为化解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安化县依托洞庭湖山水工程,实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精心布局、精准施策、多措并举,推动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将废弃矿山修复项目转化为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示范工程,实现“机制创新、矿山复绿、资源重生、民生向好”的复合效益,为长江经济带历史遗留矿山及南方丘陵地区小型矿山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持续的“安化经验”。
展开剩余85%▲项目布局图
安化县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矿藏39种,矿业发展在安化县域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安化县高度重视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编制安化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明确区域内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的布局范围、生态问题、治理方向、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形成路线图。编制资水流域(安化—赫山段)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方案、湖南省安化县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方案,结合区域国土空间功能定位、自然条件和环境特征,系统布局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以洞庭湖山水工程实施为契机,整体推进区域内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实现区域内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存量任务动态清零。
安化县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耕则耕、宜景则景、宜建则建、宜水则水”和“乔灌结合,藤草互补”的原则,采取矿山地形地貌景观修复工程、矿山土地复垦与植被恢复工程、监测与后期管护工程等措施,对矿区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治理。
▲羊角塘镇常安村的砂岩矿修复前后对比(2022年9月和2024年4月)
在修复方向上,充分考虑矿山的实际情况,兼顾防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等多重目标,按照“一矿一策”的思路,分区精准施策。对交通条件良好、距离居民聚居点近、距离水源近和场地平整度高的废弃矿山优先恢复为耕地,增加耕地数量,助力乡村振兴。在修复措施上,针对煤矿通过采用清理—平整—压实—覆土—压实—植栽—保水—养护工艺对煤矸石堆进行生态修复;针对矿区生态安全现状等方面的问题,综合应用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管理措施,提升矿区生态服务功能。
▲仙溪镇仙峰村废弃的砖瓦用粘土矿的工业广场修复前后对比(2022年9月和2024年4月)
为解决煤矸石堆修复难的问题,同时保证国有资源不浪费,安化县清塘铺镇人民政府经过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清塘铺镇煤矿煤矸石堆评估,评估发现该地区可再利用的煤矸石总量约5万吨。项目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在编制煤矸石修复和利用方案的基础上,将综合利用部分的煤矸石纳入安化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公开拍卖,废弃煤矸石变为当地企业用作烧砖的燃料和原料,实现了资源价值利用最大化。
健全全流程质量管控机制。针对以往生态修复项目存在的管理不规范、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安化县将常态化监测监管贯穿项目实施全过程。通过严格把控覆土厚度、植树规格和培肥质量等关键指标,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按照山水工程验收规范,建立专家审查制度,规范项目验收流程,实现质量管控闭环。
建立动态化监测评估体系。创新实施“施工监测同步启动”机制,聘请专业技术团队全程跟踪。科学布设17个监测点位(含水质3处、土壤肥力7处、生物多样性7处),构建多维监测网络。依据监测数据实施适应性管理,对成效欠佳区域及时采取补种、施肥等补救措施,确保修复效果持续优化。
完善可持续管护保障制度。创新建立“三方共管”责任体系,施工方承担3年强制管护期责任;乡镇人民政府落实属地管护移交,将管护责任压实到人;积极吸纳当地群众参与后期管护。同步按季度、植被类型、气候条件制定差异化管护方案,并明确管护资金筹措机制,落实后期管护资金来源。
机制重构,筑牢长效治理机制根基。坚持监测评估和后期管护同步部署、统筹安排,初步形成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全链条监测评估机制,实现了对水土流失、水质、土壤肥力、生物多样性一系列指标的长序列监测。基本构建当地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长效管护机制,巩固了项目成效,确保长期稳定发挥效益。同时,增强了区域内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提升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为筑牢资江流域生态屏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环境重塑,实现矿区多维价值提升。项目实施后,恢复耕地面积约100亩,林草地复绿面积700余亩。根据监测评估结果,基期年项目实施区内土壤保持平均值为45.72t/km2,2024年项目实施区内土壤保持平均值51.49t/km2,增长了12.62%,项目区土壤保持功能总体呈好转趋势。项目区植被覆盖度、生物多样性明显好转,实施后矿区综合平均植被覆盖率为79%,生物多样性较丰富,乔灌草均有分布,逐步实现了安化县域整体生态环境“绿起来”的目标。
▲清塘铺镇红岩村振兴煤矿废弃工业广场修复前后对比(2022年9月和2024年4月)
资源重生,推动要素保障转型升级。项目区清塘铺镇煤矿煤矸石综合利用达到5万余吨,有效缓解了当地砖厂原材料来源难题,助推了当地小型民企的发展。与此同时,位于高明乡适龙村的工业园区根据发展规划,需要进行扩园,本次项目图斑正好位于规划园区内,经与当地人民政府协商,将土地转型利用为建设用地,为工业园区提供了约4亩建设用地,有力减小了园区用地压力,为当地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
▲清塘铺镇办煤矿修复前后对比(2022年9月和2024年4月)
生态重建,促进当地民生持续向好。通过植被恢复、地形重塑、水系治理等系统性工程,项目区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受益人数达到4000余人。同时,为当地群众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项目实施本身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给当地居民提供了较多的短期就业岗位,也因建立监测与管护的长效机制,以协议的形式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一份中长期的就业保障,有效增加了项目区周边居民的收入来源。项目还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实现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经统计项目实施期内为周边群众共带来农产品增收约17万元。(案例推荐单位:安化县自然资源局)
▲长塘镇采石场修复前后对比(2022年9月和2024年4月)
文稿:厅生态修复处 省自然资源事务中心
编辑:胡自轩
一审:周昌琪
二审:寇世超
三审:王 宁
发布于:北京市冠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