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大灭绝”事件后90%生命消逝,其巨大深远后果让科学界争论不休,期间地球还经历了500万年酷热。近日北京新化石的发现,似乎揭开了这一谜团。
我们常认为“小行星撞击”是最惨烈灾难,实则2.52亿年前的“超级温室”危机更甚。它几乎将地球生命打得七零八落,90%海洋生物、70%陆地脊椎动物灭绝,地球表面温度骤升至40℃以上,热带雨林崩溃,生态系统陷入大混乱。此前科学共识认为恐龙灭绝最具灾难性,但最新研究表明,此次大灭绝规模远超恐龙灭绝,对地球生命演化轨迹影响也大得多。
科学家对中国南方近10万块二叠纪末化石综合分析,绘制出二叠纪末植被分布图。传统观点认为,二叠纪末大灭绝由西伯利亚大规模火山爆发引发,释放的二氧化碳和甲烷致全球变暖、海洋酸化。然而,火山连续爆发虽是500万年酷热的起点,但关键在于热带雨林的全面崩溃。
火山喷发初期,森林因长期阴暗、水分流失逐渐凋亡,失去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加剧温室效应。火山喷发带来的酸雨和高温,对森林造成巨大杀伤,“地球碳储存库”彻底崩溃。森林消失后,岩石固定的巨量碳重新释放到大气,形成恶性循环。更关键的是,森林作为“气候缓冲带”消失,大气中二氧化碳长期居高不下,火山喷发也难以使地球降温。
展开剩余62%这场灾难的残酷远超想象。海洋中96%物种灭绝,三叶虫、多数珊瑚消失;陆地上70%陆生脊椎动物不见踪影,曾统治地球的合弓纲动物几乎灭绝,为恐龙崛起铺平道路。但关键并非“热死”,而是生态链全面崩溃。
森林消失后,依赖植物为食的动物因食物短缺大批灭绝,肉食动物也随之消亡;海洋浮游生物减少,食物链断裂,珊瑚、软体动物因酸化死亡。高温使生物代谢率飙升,食物供应却急剧下降。当时的爬行动物只能费力调节体温,在40多摄氏度环境中短暂活动,繁殖效率大幅降低。科学家研究发现,许多动物化石呈现营养不良特征,甚至有同类相食痕迹。
2.52亿年前的灾难与当今气候危机惊人相似。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使地球温度较工业化前升高1.2℃。一旦亚马逊雨林从“碳汇”转变为“碳源”,储存的数百亿吨碳将释放,加剧全球变暖。当前二氧化碳排放速度是二叠纪末的10倍,生态系统恢复所需时间可能更长。
但历史也带来希望。二叠纪末期,极端环境使多数生物灭绝,只有少数耐旱爬行动物、昆虫等幸存,并演化出后期主要物种。这启示我们,减少碳排放、保护森林和海洋生态系统是避免“超级温室”重演的关键。中国近年植树造林工程提升了部分地区碳吸收能力,全球可再生能源正逐步替代传统化石燃料。
2.52亿年前的“灭顶之灾”让我们看到地球生命系统的脆弱,但也为其未来生机带来安慰。地球生命总能从灰烬中重生,甚至更加繁荣。如今人类站在第六次大灭绝门槛上,每个人的选择都关乎生死存亡。如何更好守护家园?能否借助科技减少碳排放?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交流探讨,共同为地球家园贡献力量。
唯有把握当下,才能赋予地球未来希望。从二叠纪教训中我们能明白,敬畏自然,人类生存之路才能长久延续。
发布于:广东省冠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