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克最近推出的专栏《20大军史争议问题正解》中,有一期视频专门全面解读了关家垴战斗。视频中详细分析了当时支持打仗和反对打仗的各方观点,最终对历来争议不断的“该不该打”问题给出了明确的结论——认为这场战斗不应发动。对此,一些粉丝和网友表达了不同看法,认为“打”体现的是一种亮剑精神,抗美援朝战争也是以弱击强的典范,难道那场战争也不该打吗?这种看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首先,中华民族的亮剑精神必须永远传承并发扬光大,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可以借用电视剧《亮剑》中主人公李云龙对亮剑精神的诠释。他说:“什么是亮剑精神?古代剑客在遭遇强敌时,无论对方多么厉害,即使对手是天下第一剑客,也要毫不犹豫地亮出宝剑,即使最终倒在对方剑下,也要虽败犹荣。”这番话道出了一个民族永不言败、不屈不挠的精神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武力和英勇斗争的血性格调,同时也诠释了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依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刻哲理。因此,亮剑精神无疑是我们应该永远传承和弘扬的重要精神财富。
展开剩余71%基于这一点,无论是关家垴战斗还是抗美援朝战争,单从传承和弘扬亮剑精神的角度来看,“打”显然是一种值得优先选择的选项,是一种在道义上更为正当和能够被接受的选择。不过,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任何事物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虽然两场战斗都体现了亮剑精神,但关家垴战斗和抗美援朝战争之间仍存在明显差异,这两者不能简单类比。
其次,关家垴战斗与抗美援朝所体现的亮剑精神本质上存在不可比性。亮剑精神固然应当肯定,但它并不等同于盲目出击,特别是战略层面上的亮剑需要经过周密考虑和精准决策。战术上何时出剑、如何出剑并达到一击必杀效果,是需要综合权衡的。对比两者,关家垴战斗和抗美援朝战争各有其独特的背景和条件,不可能简单地把两者划归为都必须亮剑的范畴。
抗日战争初期,我军在武器装备和战术技能方面与日军存在巨大差距,甚至可称为“代差”。关家垴战斗中,我军付出数千人伤亡,却未能彻底消灭一个仅500人的日军大队,从某种角度反映了双方实力的悬殊。对此,毛泽东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中早有明确指示:有把握的战役必须坚决作战,而无把握的战役应避免决战,尤其是事关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更应慎之又慎。毛主席的话揭示了关家垴战斗不宜轻率亮剑的深刻战略原则。
再看抗美援朝战争,虽然我国综合国力远不及世界头号强军美军,但我们能够依靠举国之力发动战争,同时得到了社会主义阵营强大后盾苏联的有力支援。尤其是我国陆军经过抗日战争及三年解放战争的淬炼,战斗作风和战术水平丝毫不逊色于美军陆军,是一支敢于挑战世界任何强军的铁血劲旅。
另一个关键区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肩负着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的长远重任。将有限力量浪费在关家垴这样代价高昂且收益有限的战斗上,极可能导致战略上的被动,影响整个抗战大局和未来的国家解放进程,这无疑是一种目光短浅的战略失误。
第三,关于关家垴战斗的争议,彭德怀与刘伯承这两位著名将领的立场虽有分歧,但最终都趋向一致,这值得我们作为定论。军迷们都知道,当年抗美援朝是否出兵的问题也存在巨大分歧,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毛泽东主席果断出兵的决策被证明是高瞻远瞩的,是完全正确且必要的。而关家垴战斗,经过几十年历史检验,连当年坚决主张打仗的彭德怀也在后来的回忆录中承认这是一场失败,是一场得不偿失的战役。既然两位主要指挥官彭德怀和刘伯承最终的观点不谋而合,明确认为关家垴不该亮剑,那么我们完全可以依据他们更高远的视角和精准判断,为关家垴战斗的“该不该打”问题划上明确句号。
关于关家垴战斗到底应否发动,是否应亮剑,帅克在其最新推出的《20大军史争议问题正解》专栏中,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解读。对此感兴趣的军迷朋友,可以结合专栏内容,和帅克一起探讨这些重大历史问题的争议,进一步深化对我国重要军史事件的理解和研究。
发布于:天津市冠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